学院介绍

1956年在我国航天事业创建的同时,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火箭设计和火箭发动机教研室,由屠守锷、曹传钧担任教研室主任;1958年正式组建了火箭系,设有运载火箭设计、有翼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导弹飞行力学、自动控制、发射装置、遥控遥测等专业;1970年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变更,学校按学科调整内部结构,将原火箭系各专业划归到有关的系进行管理,并继续为航天技术领域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1988年为适应我国航天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在原火箭系的基础上成立宇航学院。

多年来,宇航学院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中从事航天人才培养和航天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很强的航天专业学院,秉承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学科、培养人才、开展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宗旨,培养了以原二炮杨国梁司令员、赵煦院士、陈福田院士等航空航天集团公司领导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领导和骨干,为国家国防和航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航天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宇航学院现设有航天飞行器技术系、航天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宇航推进系三个教学科研机构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第一、软科全球学科排名首位)、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拥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航天)及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航天)六个本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学术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3个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类别。以上学科专业均是航天领域的核心学科专业,是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宇航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4人,载人航天载荷工程师1人(高校唯一入选航天员)以及一大批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现有教职工153人,包括专任教师12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5人,副教授71人,在职教授的授课率达100%。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完成国家赋予的教学、科研任务奠定了人才基础。

宇航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航天领域领军和领导人才为目标,构建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学生1400余人,其中本科生5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900余人。培养的研究生70%以上在航天部门就业,竞争优势明显,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院建设6门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课程,1个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院校内导师结合企业专家丰富的型号研制工程经验,打造“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综合培养模式,2022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宇航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智能探测制导与控制、先进航天动力等核心方向,系统开展了从概念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的全链条创新。学院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多型卫星与运载火箭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获国家科技成果奖4项。突破空间目标柔性操控、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增强、超材料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了在轨服务技术体系,实现了飞行器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成功发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开发的光电探测设备、智能遥感处理系统、制导控制算法国内领先,已广泛应用于国防与民用领域。

学院拥有科研实验室7000余平米,承载“航天液体动力”、“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和“多栖平台驱动系统技术”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重复使用空天运载器系统设计”和“高效能空间推进技术”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批在建工信部能力提升科教平台,教育部双一流科教协同创新平台。

未来,学院将持续聚焦航天飞行器总体、探测制导控制、航天动力等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坚持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数智赋能航天装备升级换代,为探索浩瀚宇宙贡献力量。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学院领导
组织机构
师资队伍
师资简介
教师风采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基地
科研成果
科研动态
学科建设
国际交流
本科生
本科生培养
本科生风采
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学位
研究生风采
党群建设
党建园地
党风廉政
信息公开
学习专栏
群团工作
校友风采
人才引进
公共服务
网上投稿
办公指南
资料下载
规章制度

TOP